日前,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报告显示,在诸多短视频平台中,字节跳动公司发布的抖音APP已成为领军产品。截至2019年7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DAU)已经突破3.2亿。凭借其独特的算法推荐技术与积极的海外拓展战略,抖音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短视频平台之一。
海量用户与巨大影响,也让围绕抖音的争议不绝于耳。公众舆论和媒体评论多呼吁抖音应当加大平台监管力度、更多承担社会责任;专家学者还曾警示用户沉迷、隐私泄露等相关问题。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关研究常常从以下三种视角之一出发:
一是将之视为一种“社交媒体”和“平台经济”,并考察其商业模式;
二是认为新兴信息传播科技正在将新媒体受众转化为“数字劳工”,并批判性地分析劳动者与所在平台的关系;
三是基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传统批判观点乃至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针对短视频文化及其社会影响展开分析,通常着眼于短视频观看者的媒体使用行为及效果。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短视频平台、现象和文化提供了多元而有益的参照。然而,当我们穿透了技术、资本、文化等“大词”的遮蔽,聚焦在“人”的身上,我们想去关心的,是人们究竟为什么要投身于短视频的创作、发布和运营事业,而围绕短视频的相关劳动又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
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随之涌现:在当前短视频平台上,创作者们主要在发布哪些主题的内容?当这些创意劳动者客观上已经以此为业,他们的实际工作状况、收入状况是怎样的?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满意度如何?成为创意劳动者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生活质量是高是低?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抖音APP作为代表,设计并开展了多元化的实证研究。在近半年时间里,我们考察了121234位拥有万名以上粉丝的抖音创意劳动者的站内数据,收集了2375份有效问卷,访谈了50位拥有1.1万至231万粉丝不等的抖音创意劳动者。最终我们完成了这份《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报告,尝试回答了如下几个研究问题:
一、短视频时代中,创作者们最常发布和传播的是哪些主题的内容?围绕这些内容形成哪些创意行业集群(creative occupational cluster),各有什么特点?
二、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creative worker)们,其工作状况、收入状况和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分别是怎样的?投身于这种劳动,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哪些收获?
三、长远来看,作为创意领域(creative sphere)的短视频平台,如何孕育和推动创新文化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我们真心期待此报告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创意劳动者们的付出与收获、喜悦与艰难;也希望此报告对业界、学界和短视频爱好者们具备参考价值。
《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核心发现摘要
· 在抖音平台上,创作者们最常发布和传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时尚、美容、健康、教育、美食、动漫、才艺、宠物、旅行和明星等主题类别,并围绕这些主题的内容形成了十大“创意行业集群”。
· 我们找到了十大创意行业集群中的121234位“超万粉”抖音创意劳动者。他们平均年龄刚刚超过25岁,男女比例相差无几。
· 抖音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带来了切实收入。接受调查的2375名抖音创意劳动者,平均每人发布了211条视频。其中33.56%的人将抖音创作看做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从抖音创作中获得的收入已超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 近九成受访者表示喜欢自己在抖音上做的事情,其中72%的人“很喜欢”。
· 抖音创作者对工作满意度普遍较高。他们最为认同的选项包括:“可以充分发挥我的能力”“可以教别人怎么去做”“我能够从创作中获得成就感”“做事情不需要违背良心”“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有独自一人做事的机会”“可以为别人做一些事情”等。
· 抖音创作者对于抖音作为一个工作/创作平台的态度非常积极正面,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归属感,也非常愿意传播和推广抖音。
· 从事抖音上的创意劳动后,人们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拥有令人满意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对睡眠情况的评定。
· 从事抖音上的创意劳动后,劳动者们的心理状态非常显著地变得更好了。他们更加快乐、更加充实;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还享受到来自陌生人、朋友、父母和家人的更多关注与认可。
· 抖音创意劳动者们正通过实践,成为独立工作的“创意企业家”。他们所置身的创意行业集群,也因其劳动与创造而更为活跃和繁荣,不断演化发展。
短视频平台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盈利与扩张,也不仅是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而且还包括: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意劳动者,让创意劳动成为习惯,繁荣创新文化,催生创意领域,构筑创新生态,提高国家竞争力。